七十五載夯基石 財政新篇譜華章
湘潭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.yqfq.com.cn 發布時間:2025-03-05 16:24
七十五載櫛風沐雨,七十五載勇毅前行,新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、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光輝歷程,譜寫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絢麗華章。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,湖湘兒女奮勇爭先,勇立潮頭,讓三湘大地舊貌換新顏,用如椽巨筆繪寫出氣勢恢弘磅礴的中部崛起史詩,讓湖南以巨人之姿昂首屹立于中華大地之上。而財政,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,猶如巨人跳動的心臟,脈動于三湘大地,源源不斷地為湖南的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,以穩健的脈搏,助力經濟騰飛、民生改善、社會繁榮,推動著三湘大地從一窮二白邁向繁榮富強。
潤物無聲,財政助力經濟發展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,湖南財政如春風化雨,滋潤著這片富饒的土地,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。1952年至2023年期間,湖南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4.07億元增長到3360.51億元,年均增長9.78%,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7.81億元增長到50012.9億元,年均增長10.97%,財政力量與經濟增長同頻共振,共創輝煌。
財政不僅是經濟血脈,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動能。湖南省通過“3+3+2”產業集群的建設,依托財政資金支持,長沙工程機械、株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一批產業集群已躋身國家重要產業序列,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制造業的飛速發展背后,是166億元財政資金的鼎力支持,是政策的精準扶持,更是財政這顆“巨人心臟”的有力脈動。
財政不僅關注當前,還著眼于未來。在湖南,財政投入不斷向科技創新傾斜,2023年全省科技支出達到279.65億元,比2017年增長了188.23億元,年均增速達17.42%。財政資金為科技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有力支持,引導社會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,推動湖南省研發強度從1.5%提升至2.2%,走在全國前列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:“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。”財政正以穩健的步伐,托舉起科技強國夢。
春風送暖,財政守護百姓安康
“治國之道,富民為始。”財政不僅是冰冷的數字,更是溫暖的關懷,是千萬人民生活中的點滴溫情。2013年至2023年期間,湖南省財政每年民生支出保持在70%以上,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55元/月增長到131元/月,醫保財政補助從280元/人增長至640元/人,城鄉低保標準增長幅度分別達到108%和209%,以實際行動踐行著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發展理念,用財政之手,托起三湘百姓的幸福安康。
湖南省的民生改善,不僅體現在數字上,更體現在一個個溫暖的民生項目上。以“芙蓉學校”為例,這是財政為貧困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提供的溫情解答。2017年,湖南省財政廳啟動了教育扶貧項目,支持40個國家級貧困縣新建或擴建中小學校,為成千上萬的孩子鋪設了通向未來的康莊大道。“再窮不能窮教育”,財政的投入不僅縮短了貧困地區與城市教育的差距,也在孩子們的心中點燃了改變命運的希望。與此同時,財政還積極推動“漁民上岸”行動,投入31億元,幫助2.8萬名漁民告別水上漂泊,走向安居樂業。民生項目的持續推進和優化,為困難群體撐起了生活的希望。
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中,湖南財政更是快速反應,調動資金保障抗疫前線。疫情初期,省財政廳取消市級轉撥環節,一次性將資金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,僅用7天時間,就將首批中央直達資金分配下達到縣,全年支出進度居中部六省第1位。疫情期間,湖南省累計安排就業補助資金196億元,幫助萬千企業渡過難關,確保了經濟恢復與社會安定。
從社保扶貧到就業保障,湖南財政三十年如一日,化作一張廣闊的“保障網”,不僅守護了人民的幸福生活,也為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。湖南財政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始終與人民同行,鋪就了一條通向幸福的康莊大道。
凝心鑄魂,財政推動文化繁榮
“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。”湖南財政高度重視文化建設,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,設立全國首批文旅基金,托起文化建設的“脊梁”,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2010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科學決策和高位推動下,湖南文旅基金應運而生,總規模達30億元,以股權投資的方式為文旅企業注入活力。這一舉措不僅確保了財政資金的公共屬性,還實現了滾動增值。十余年來,文旅基金已累計投資36個項目,金額達27.48億元,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。
文旅基金猶如“強勁的引擎”,為文化企業注入動力,帶動了華聲在線、體壇傳媒、快樂陽光等公司的混改。華凱創意成功IPO,快樂陽光通過重組上市,多個省內外文旅企業借助基金的力量步入資本市場。基金的支持不僅點燃了本土文旅企業的創新活力,還讓湖南文化在全國舞臺上綻放光彩。
文旅基金的力量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,為近10萬人帶來了就業機會,澆灌了石牛寨、雪峰山等景區,助力當地旅游扶貧,成就了“一人就業,全家脫貧”的夢想。文旅基金的資金如涓涓細流,潤澤著湖南的青山綠水,滋養了文旅產業的蓬勃生長。
湖南財政這一“妙筆”,讓三湘大地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攜手共進、一路生花。文旅基金的成功,不僅是湖南財政在文化建設領域的一次創新實踐,更是全省文旅產業繁榮發展的生動寫照。
多措并舉,財政呵護綠水青山
習近平總書記曾說: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”湖南省各級財政部門正以這一理念為指引,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奮勇前行,如同滴滴甘泉浸潤著三湘大地,助力美麗湖南的藍圖化為現實。2017—2022年,省級財政累計下達中央及省級財政生態環保資金1241億元,年均增長10.06%,將綠色資金不斷注入各個項目之中。在財政收支矛盾重重的2022年,湖南省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、國土綠化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競爭性評審中脫穎而出,成功爭取中央資金27億元,實現資環類試點申報“大滿貫”,穩居全國首位,充分展示了財政部門的智慧與擔當。
財政資金不僅僅是“源頭活水”,更是在“精打細算”中見真章。湖南財政巧妙統籌“沉眠”的生態資金,將閑置資源重新盤活。省財政還創新性開發了“遙感影像統籌及衛星應用系統”,節省38.8億元,將科技之光融入綠色發展。同時,湖南還成立了全國首支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,以創新思路推動土壤修復,為大地披上了一層“綠色鎧甲”。
七十五載征途如虹,湖南財政持續推動生態文明政策落地生根。從洞庭湖的治理,到湘江的保護,再到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,財政資金的支持遍布三湘四水,像一雙無形的手,呵護著每一寸山水田園。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方位保護與修復。此外,湖南省財政還建立起了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,不僅縱向補償重點區域,還推動流域橫向補償。湖南與湖北、重慶、江西等地簽訂了跨省補償協議,構建起了“成本共擔、效益共享”的長效機制,為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智慧與力量。
湖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,正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綠色畫卷。在這幅畫卷中,財政資金是點睛之筆,是湘江河畔的星光,亦是洞庭湖邊的微風,推動著湖南大地向著“綠水青山”的方向奮進,書寫著“金山銀山”的壯美篇章。
七十五載風雨兼程,湖南財政始終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,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,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上不斷前行,如擎天巨柱,穩住經濟大盤,如源頭活水,滋養民生福祉,成為經濟發展、民生改善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。湘江不息,財力不竭。在新時代的奮進中,湖南財政必將為湖南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大的動能,助力三湘大地在發展新征程中再創新輝煌。
- 全部留言
- /
- 評論
- 有用()


